日期:2008.04.25

累積人次 FROM 07/2011:2495

回列表
< Vedio Killed The Radio Star >
這首歌是80年代的流行樂團The Buggles所唱.主唱Trevor Horn 在讀完關於一個歌劇家在一個無聲世界裡被迫淘汰的虛構科幻小說後,得到靈感所寫的歌曲.

The Buggles的Trevor Horn(主唱) and Geoff Downes(鍵盤手)在1980去YES頂替Jon Anderson和 Rick Wakeman 的位置.參與「絲絨漫談」所介紹過的YES的DRAMA 專輯.Trevor Horn 和Geoff Downes錄完DRAMA 並做完巡迴表演後就離開YES重囘The Buggles.

後來在1981錄製The Buggles第2張專輯時,Geoff Downes被邀請去參加知名前衛樂手所組的超級樂團Asia .Trevor Horn找來和Yes 和The Camera Club其他團員完成第2張專輯.

這首歌在1979年在英國流行一陣,但在美國卻鮮為人知.因為廣播台不知什麼原因都不放這首歌.(大概是歌名觸他們的楣頭).當1981年8月MTV台開播時,這首歌卻成了MTV的第一首MTV Vedio,似乎巧妙地宣示MTV台即將取代廣播電台成為音樂最強力的媒體.MTV片首,導演用黑白片開頭,一個小女孩坐在老收音機前專注聆聽音樂, 月夜水面泛光的收音機畫面來表示這台收音機彷彿是這小女孩唯一靈感的來源.而後令人目不暇接的彩色畫面人物降臨正式宣告MTV時代的到來了.



我要談的不是這首歌 而是這首歌的內容 - 歌手 歌曲 Vedio影片與聽眾之間的關係.

在50年代電視尚未問市之前,人們接收音樂只有從廣播電台.歌手是不必錄影拍片的,所以歌手最重要的歌唱作曲才華,不必Good Looking,而且在電台時代歌手可以存活很久.那是一個聽眾要用自己的想像力來編織歌曲畫面的時代.
電視發明之後 ,戲劇是電視主流節目,歌曲影片是搭襯的花瓶. 直到80年代 MTV電台這種24小時播放音樂影片的電視台出來之後,流行的音樂主導權從才真的電台落到電視台手裡.幾乎唱片公司想要主打的歌曲都必須拍成MTV 才更有機會登上流行榜.於是慢慢歌手的上相和造型變成歌曲重要因素,而且新人輩出汰換率增高.因為MTV每天播放,人們容易膩,想看看新面孔.相對的你不必有相當才華 ,只要長得好看,就可以成為歌星.
歌詞 「Pictures came and broke your heart」 裡的You不是指聽眾 而是指Radio Star - MTV 當道後 ,不上鏡者必須退位了.



記的在MTV剛出來的時代,我終於看到了仰慕已久的歌星廬山真面目.那時正值80s NEW WAVE 舞曲萌芽.許多MTV 拍得很有趣 ,很大手筆,一首普普的歌曲突然變得色彩鮮豔奪目 ,精采如電影情節, 讓年輕人津津樂道. 西門町冒出有一些專門放MTV 錄影帶的咖啡廳 .有一間我常去的就是在地下絲絨新址正對面 ,武昌街上的「老墨咖啡」2樓.大家進去就點一杯飲料 ,在裡面看MTV 錄影帶流連忘返.


當時台灣第四台還是非法 (台灣的第四台是在1994年正式發放執照.) MTV頻道沒有24小時播放.所以MTV咖啡廳都是放電視錄影帶.總之錄影帶播完之後,小姐就會去換錄影帶 .而且老闆也不會剪輯,有時正看得爽的時候,歌曲一半突然沙一聲 ,一陣空白 .我們得提醒小姐換片子.有時錄的品質還真不好,轉錄好幾次 - 但有總比沒有好囉.
在那時MTV 咖啡廳要算是台北年輕人的時髦娛樂了.不要忘記當時個人電腦剛發明不普及, 而且還是DOS, 不能看片子 ,非法地下第四台不是人人家裡有.

後來MTV在商人巧思之下慢慢發展成在躲在黒黑的包廂看歌曲影片或電影片 , 並成了一種新的娛樂場所代名詞.




言歸主題,其實 MTV的作者並非歌曲的作者, 所以當我們在欣賞MTV的時候, 是同時在欣賞兩個人的作品, 而且嚴格講, 我們是在欣賞MTV導演的作品.
就像看小說「 感性與理性」 我們是在欣賞作者的作品 ;但我們在看電影「 感性與理性 」電影 ,我們會說我們在欣賞李安的作品,少人論及珍˙奧斯汀.

在奧斯卡電影獎項裡, 最佳劇本彷彿是無足輕重的獎項, 最重要的還是與視覺有關的導演和演員 ,連最佳攝影都比劇本作者重要. - 至於原著作者,似乎跟得獎電影的團隊所有榮耀沒什關係.


但MTV是不完美的, 在音樂MTV影片裡 我們其實都是在欣賞導演對這條歌的詮釋. 有時會因為預算 或才華 或技術的原因, 本來一條非常有內涵, 旋律動人,意境可以非常遼闊的歌曲, 卻被導演拍的很隨便, 像在一個場景, 一個下午就搞定似的.剩下就是用剪輯手法來填版面.
尤其是搖滾歌曲, 因為不是流行歌曲, 如果不是大團 , 是不攢大錢的東西, 往往被很敷衍的拍完.
就算是一隻拍得很好超乎我們想像的搖滾MTV的作品 ,這就是這條搖滾作品的最佳詮釋和歸宿嗎?在我年長之後,我再也不這麼認為了.



記得PINK FLOYD的THE WALL (1979)剛出來的時候 我的確花了很久的時間才將兩張唱片消化完畢 剛開始我當跟同學一樣只欣賞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 Hey You, Comfortably Numb ...後來聽熟了才慢慢喜歡所有前面一張半的唱片的歌曲, 但最後一面的歌劇似的吟唱部分仍不是很了.
一年之後 ,我同樣也喜歡最後半面, PINK FLOYD太利害了,他們創造了新的藍調搖滾歌劇式的演唱 ,我資淺 很慢才跟上.
就看歌詞 我不敢肯定自己的解釋, 想像的故事是PINK FLOYD想要表達的,但就是這麼地欣賞.隔一段時間再聽又有不同的理解和想像 .
無論如何, 這張感情豐富專輯是要被我聽到會倒背如流了 - 學生的時間就是有這麼多.


直到我當兵回來,我才真的看到 THE WALL 的電影(電影1981問世 台北未上檔, 大約1986我才在MTV電影館看到),亞倫派克是個才華洋溢的導演,之前就欣賞過他幾部電影. 他將這部電影演繹得出神入化, 完全超出我的想像範圍以外.
我是看了好幾遍以上才將這部電影的意像拼奏成完整的故事 - 有點像磁碟重組或人骨拼圖.我常在想我已經算是很會看電影的人了,看過歌詞還得看這麼多次才把電影完整歸納, 那完全未聽過唱片的人就不用說了 ,大概只能迷惑於這些意識流的電影手法. 我不知還有誰比亞倫派克更能導演這部電影 . 這部電影完全推翻了我聽了好幾年THE WALL 的想像和解釋.我也相信他是獲得PINK FLOYD 對這張專輯原創故事理念的完全真傳.


但不同的是 - 以前聽THE WALL 的時候我會浮出我在校外宿舍或種種場景聽聽這些歌曲的心境感受,以及當時對PINK FLOYD的創作才華種種神往 .(PINK FLOYD太神秘了 當時我所有關於PINK FLOYD的想像就是幾張他們的照片 -其實當時所有的樂團能給我們的想像就是一些封面照片 )
看過電影後當我再聽到THE WALL 的歌曲 我卻發現我對這些歌曲不再有想像力了, 我的腦海都是電影的場景.



聽THE WALL 本來是我和PINK FLOYD之間的關係 ,但看了電影之後,亞倫派克已經介入我和PINK FLOYD之間了, 甚至喧賓奪主.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我看完JUDAS PRIEST ,YES的演唱會剪輯之後 我以後再聽到這些歌曲時, 就想到演唱會特寫鏡頭.以前欣賞時的種種冥想畫面已經被這些閃爍刺激的剪接特效畫面覆蓋過去了.

為什麼會如此?是否因為人的天性本來就是視覺性的動物, 凡事當眼見真章時, 腦中的揣測和虛擬想像的暫存資料就被覆蓋掉. - 難怪所謂電視是強勢媒體.




但這是正確的嗎?如果是其他樂團請不起亞倫派克這種導演, 預算不夠, 那拍出來的電影能像超值的THE WALL電影嗎?其他人來拍會不會毀了PINK FLOYD這張不朽之作?JUDAS PRIEST 歌曲曾經給我的天使與煉獄想像也絕對勝於MTV裡主唱從頭到尾的吶喊嘶吼的畫面. 另外我看到的第一隻JUDAS PRIEST的MTV 「 Breakng The Law 」,把這首霹靂的歌曲拍成如整人遊戲的搞笑,也讓第一次看到JUDAS PRIEST的我有小小的英雄破滅感.


從此我不再汲汲於一些搖滾錄影帶, 就算在眼前放映, 我也不再用心看了.
我也很高興Jeff Beck 當時沒有拍一隻他杵在倫敦街頭迷霧中獨奏 Diamond Dust 的影片.



傑出的藝術家是不會對他的作品作出解釋的, 這是留給大家有個想像空間,這也才是藝術品得以成為藝術品之由.任憑大家站在畫前爭論這是側面還是背面,鼻子還是耳朵,畢卡索還是不會告訴你答案 ; 「金學研究」之所以熱烈,就是每個人對金庸小說的人物性格各有看法,如果原創者金庸先生站出來告訴你, 誰是如何 ,誰是怎樣 ,大家就閉嘴不用研究了.
記得小時候聽「月滿西樓 」就有人說這是劉家昌在某個階段,感情如何失落見到美景有感而發寫的曲 - 聽起來好浪漫.後來他在電視上說那是他在蹲馬桶沒事哼哼 ,突然抓出一個調 10分鐘就寫完的曲, 沒特別意義.以後我聽到「月滿西樓 」就浮現劉家昌蹲馬桶的畫面, 味道不對了.


我來玩個遊戲...試想如果貝多芬寫完「田園交響曲」後,沒事自拍了一段MV Po 上YOUTUBE ,片中他在四季裡穿著維多利亞時令套裝,在田園裡開心地拈花惹草,追蜂捕蝶,夕陽西下悵然若失 落葉時分多愁善感 , 晚冬的夜裡他獨坐琴前, 顧盼自憐,引火取暖, 孤枕難眠 ;典型的中世紀羅漢腳之夜.上床前他帶著可笑的睡帽祈禱黎明的初燕提早捎來春天的消息.... ; 或者他想紅, 為了省錢找到我這個癟腳導演來拍 「命運交響曲」MTV .我百般說服,設計他穿上虎克船長的戲服在狂風驟雨下掌著輪盤與大海的惡浪搏鬥,他的亂髮狂舞,豎起來比船椲還高,船後一缸子人躲在船底呼天搶地如喪孝妣或喃喃自語不當人子,現場一片混亂.所有人的命運此刻都掌握在他手裡.他連獨眼罩都被吹掉了...露出猙獰而堅毅的青白眼珠,那是他小時(影片回溯)他媽媽餵他吃牛扒時顧講笑話不小心叉子........, (另外我為了打響他招牌 「世紀之怒」的一號表情,特加一段有時尚KUSO效果 張力十足內心戲) ,..他此刻的心情非常悲憤 - 因為他的右腳義肢被釘死在甲板上. 那是因為(影片回溯)原來的舵手被海水沖走, 只剩他會開船. 他的手下和老弱婦孺怕他跑了, 合力七手八腳把他釘牢在此 . 千百個不願意加上被背叛的憤怒 ,他表情開始扭曲乖張. 漲紅的臉 青筋爆出猛跳迪斯可 . 突然冷冽的海水從義肢下的甲板裂縫衝出 ,噴得他滿臉是水, 冷熱交替 開始吱吱冒煙 , 一身狼狽 卻沒有清潔服務 , 此刻他融合多種複雜心情後的表情變得異常可怕 - 不向命運低頭的世紀之怒表情終而完全展露達到頂點 . (這時立刻切入他的內心戲特寫) ~ 他被浪打得開始意識模糊不清 - 腦中念頭一閃 , 此刻他發誓如果能立即得到一個舒服的熱水澡的話 他願意放棄他所有的一切..........當然包括後面那群叛徒, 但不含手機裡的獵豔芳名簿... (影片裡他開始失神地微笑..腦中浮出他躺在冒煙的浴缸裡的幻想畫面)......
這兩首交響曲再也不偉大了.




我虛擬如上MTV和電影的導演,在資金,才華和市場的因素支配之下,拍出甚至未經原作者認同的作品比比皆是.我們是否該過濾而非全盤接受?


導演往往忽視原著精神, 只是想利用其名氣借殼上市, 遂行吸金之實.為了市場流行需要,連歷史都能擅改,遑論小說或MTV.
對於讀過金庸的人,看金庸電影會不會有點沮喪 ? 如果一些年輕人沒有讀過金庸,卻對香港搞笑金庸電影或連續劇著迷,對演技造型和武打設計,甚至男女主角緋聞網路上討論熱烈,反客為主,不讓人覺得替金庸原著惋惜?
改編的東西如果能吸引更多的觀眾讀者是好事,最怕是往後的年輕人沒空看書不喜閱讀文字,就以看電影之類的視覺商業產品來當成閱讀的代替品. 結果所有的人都自述看過金庸, 對故事人物津津樂道 - 但其實沒人看過金庸 ; 如同以了解歷史的態度來觀賞電視歷史劇一樣 , 這之間產生了很大的解讀認知的落差.


就像自己解數學題 執筆寫作 那就是自己的; 看解答唸書 閱讀再好的文章 ,卻也永遠是別人的 .

人的想像力的無限和可塑性就像可樂的氣泡一樣不可測, 像宇宙黑洞一樣深奧.我們是否不該放棄自己的腦部潛能, 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點和心情, 自己當導演替這些我們喜歡的歌曲編織天馬行空的綺麗畫面,如此這些歌曲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不是MTV導演的 ─ 聆聽歌曲是你和搖滾樂手之間的兩人私密空間.


我們可以攜帶這些音樂檔案一輩子 像攜帶萬花筒 不定時以不同角度我們可以在同一隻萬花筒看到無數的美麗圖案 讓自己賞心悅目.



別誤會我是反MTV 我喜歡流行音樂(包括流行搖滾)的MTV的娛樂性 .它曾帶給我許多歡樂. 但搖滾樂呢, 我不熱衷(我總不能說反對) ,因為搖滾樂本身既有強勁的生命力和故事性.好的搖滾樂本身就是一種有畫面的的音樂 ,不需要另製,也不要去侷限它,Let It Be Free ..
MTV少有完美,但想像力的本質就是趨於完美.


MTV Kills Rock Star!


Jobson
/* ">登入 。 */ ?>